大家好,我是銘人,好久沒有在網誌上寫文章了。從過年以後就想要寫一篇比較切合時事的公車變化分析,那麼今天就來聊聊近期車輛汰換相當有話題性、但是爭論也很多的電動公車。
說到臺北市、新北市的公車變化,我想大略可以分幾個重要「革命」,第一是民國70年後期開始的「公車冷氣化」,從當時開始所有出廠的公車一律都是冷氣車,並逐漸將老舊的普通公車汰換或是加裝冷氣;第二就是10年前開始的「低底盤公車化」,不過這個問題在「公車冷氣化」政策時就已經開始在吵,不過當年因為低底盤公車造價不斐,不要說民營公車業者無力負擔,就連當年歸屬市政府的臺北市公車處因為牽涉預算問題,也很難加以推動。不過這個問題到了10多年前在眾多身障團體的請願之下,政府終於願意正視他們的乘車需求,補助業者將當年的直樑車逐年汰換為低底盤車輛。目前為止除了少部分山區路線因路況無法更換外,大多數的路線都已經汰換完成。雖然低底盤公車因規劃輪椅區能夠提供的座位比直樑車少一些,不過因為進出方便,也間接讓年長者乘客上下公車相當便利。
接下來就是第三次公車革命了,而且算是「現在進行式」,因環保意識抬頭,因此出現了電動車輛,不只是小型車、機車,現在連公車也有電動化產品。今天要介紹的電動公車不外乎就是靠「電力」作為能源來源,雖然感覺上比傳統的柴油公車要更為環保,不過這種剛問世的產品也有很多爭議和問題,這個部分會在稍後一起探討。那麼就來介紹下面所提的電動公車:
↑要說到臺北市電動公車始祖之一,就不得不提10年前曾經於光華巴士試辦過的這一款車輛。
在2012年臺北市政府試辦電動公車,當時由立凱電能生產提供,一共兩輛分別領牌163-FV和165-FV。這兩輛車交由光華巴士經營的246路公車試辦,而且提供免費乘車服務,讓民眾可以體驗電動公車的好處。不過這兩輛車的狀況似乎並不理想,曾多次發生行駛途中或靠站停車時突然失去動力,導致駕駛得花很長一段時間才能恢復啟動,對他們來說這個測試真的壓力頗不小。
雖然當年是以試辦性質來營運,不過就當年的電動公車生產技術實在不符合業者期待和需求,這兩輛車在試辦期滿以後隨即停用,交通局也沒有另外找別的業者另覓路線辦理。就這樣立凱電動車就這樣無疾而終。
除了立凱以外,在新北市部分也有試辦,廠牌為華德動能,以三峽地區路線為主,交由臺北客運使用。不過下場也頗不理想,最後幾乎都是試跑的時間比正式營運的時間還多,當然那兩輛車目前也已淘汰除役了。
在立凱和華德兩家業者提供車輛試跑狀況不佳之後,雙北地區電動公車計畫也暫時沉寂了很長一段時間,不過反而是中南部地區的業者開始使用電動公車營運,卻也讓雙北交通單位飽受批判「為何臺北地區一輛電動公車都沒有?」這種情況一直到2018年下半開始,臺北電動公車計畫又開始動了起來。
↑照片中是欣欣客運購置了多輛電動公車,廠牌為華德動能,在生產技術上已經有所改善,加上政府也比照低底盤公車計畫加以補助,讓業者有所依循。這一批新車上路時分配於新規劃的66路公車,來往文山區、信義快速道路到市政府、松山車站間。不過這批車剛上路時也有水土不服的問題,在廠商全力協助改善之下,目前使用狀況已算正常。
↑緊接著,大都會客運和臺北客運也購買了相當多輛的電動公車,廠牌為比亞迪,這一批由馨盛汽車負責承造。大都會客運的部分分配於15路和平幹線,臺北客運則是由橘5路來跑,頭頂上的設備(冷氣機?電箱?)為此款車的最大特徵。
↑到了2020年底以及2021年夏天,欣欣客運總共購買兩批華德動能的車輛,臺北市的部分分配於236路區間車以及251路區間車使用,新北市的部分也分配於來往深坑到捷運七張站間的819路使用。
↑在2020年夏天,大都會客運和臺北客運又購買了另一批比亞迪電動公車,不過車輛外觀和之前介紹的同家廠商車輛有所差異,這一回是由弘鉅車體打造。分配路線一樣為15路和橘5路,不過15路的部分另外還有幾部車延遲交車,領牌上路略晚。
在這一批車輛之後,中興巴士集團也開始投入電動公車汰換計畫,購買了華德和創奕金旅兩家廠牌,分配於淡水客運860路以及指南客運紅26路公車使用。不過這邊沒有照片,先打個乾稿說明一下。
↑國光客運在2021年夏天因接手原本三重客運經營的新北市新巴士路線,分別為578路、579路和582路三線,來往泰山、五股到臺北車站之間。為此該業者也購置了相當多輛的電動公車汰換,廠牌也成運,也是這家廠商首次投入電動公車研發生產。
到此為此雙北地區上路的電動公車數量算是小幅度成長,不過隨著2008年開始使用的首批低底盤公車將屆滿12年車齡(按:因碰上新冠肺炎疫情,當年很多車輛都延役了1~2年),下面開始幾乎都是從2022年春天起汰換的車輛,也算是整個第三次公車革命的重頭戲:
↑在首都客運方面,該單位以及旗下另一業者臺北客運開始規畫將雙北地區營收最為亮眼的307路公車,進行大規模汰換電動公車計畫。所購置的車輛為創奕金旅,由弘鉅車體負責打造。這些車輛分別於2021年底到2022年初交車領牌,不過這時卻發生充電設備施工相當不順的狀況,導致該線原本應該上路的車輛,只上路了10輛車而已。
↑在15路之後,大都會客運又購買了一批電動公車,這次廠牌為華德動能,分配於262路全程車使用。不過和上面介紹的307路公車一樣,都有充電設備施工問題,也讓這批車局部車輛延宕了很久才上路。目前這批車除了262路全程車外,另外一條262區間車也開始使用。
在這之間,大都會客運還曾經租用過一輛由鴻華先進生產的電動公車,分配於22路使用。不過試跑過一個月後就沒有繼續行駛,這輛車目前在其它縣市運用中。
↑同樣在2022年春天,中興巴士集團開始大量購置電動公車,由旗下金龍汽車負責打造所成。目前分配的路線有中興巴士的557路以及紅12路、光華巴士的620路、指南客運902路和957路等線。這批車的塗裝在當時上路也引發關注,畢竟和過往該業者所使用的紅線條大鳥藍色印象有所不同。
↑三重客運也加入了電動公車汰換陣容,不過這一次只有640路總計10輛車上路,廠牌為華德動能,和欣欣客運、大都會客運選用車輛相同。
↑在首都客運和臺北客運持續處理307鹿場站充電問題同時,也讓其它路線規劃處理好的電動公車先開始上路。這邊分配的是284路、紅32路民權幹線和藍36路,總共分了2~3批來汰舊。
↑中興集團除了剛才介紹有一大批金龍電動公車於2022年春天上路外,到了當年8月到9月,又有一批電動公車上路,分配於指南客運208路使用。不過在2023年農曆年前,同站場調度的202路也出現這一批車輛使用當中。
↑到了2022年10月,首都客運購置華德動能車輛,分配給信義幹線汰換原來使用的福田油電混合車,這也是信義路上首條全數汰換電動公車的公車路線。
↑約略同一時間,首都客運和臺北客運307路場站充電設備問題總算解決,停放在車庫內許多年初無法上路的創奕金旅電動公車,終於在等待數月後上路,307路配車中首都客運部分全數分配完成,而臺北客運的部分也汰換大半,也讓使用很長一段時日的福田油電混合車得以退場,其餘車輛則待日後接續汰換。
到此為止,首都客運2008年初代大宇低底盤公車幾乎全數退役,僅剩2009年還有部分車輛還在使用當中。
↑到了2022年年底,臺北客運又有一批電動公車上路,這次分配的路線為656路,和首都客運信義幹線一樣,選用的是華德動能車輛。
↑接著介紹的就是最近新來的車輛了。
欣欣客運在2月下旬有12輛全新電動公車上路,分配於236路羅斯福路幹線,選用廠牌為成運,也是欣欣客運首次購買該廠商生產車輛。剛才曾經介紹國光客運在578路、579路和582路三線公車使用的成運電動公車,不過仔細觀察來看,可以發現欣欣客運的車輛車頂除了冷氣機以外,倒沒有太多充電設備,較為簡潔。
大致上這是從立凱動能試用到今天所上路的電動公車作一簡單介紹,下面開始要談談電動公車所面臨的問題。
1.電動公車的動力來源˙當然就是「電力」,但臺灣目前面離相當嚴重的缺電問題,萬一電力供應不足,靠電能使用的公車到底該怎麼辦?而且上面提過像是307路當初調度站設置充電設備就碰上層層阻礙,導致業者大手筆買了一堆公車,從3月底到10月這長達半年之間只有10輛車上線,其餘車輛只能暫放車庫等候,但業者車輛折舊還是要照算,導致嚴重損失。所以設備裝置還有能源來源都有問題之下,貿然設定2030年公車全面電動化政策,無非是天方夜譚。
2.車輛實用問題:首先能不能讓司機靈活運用在臺北地區複雜的交通環境就是一個大問題,上文提到22路曾經使用過鴻華先進提供的電動公車,雖然車廂設計上確實比其它家廠牌來得先進許多,不過試辦期間卻發生突然失去動力在路上拋錨無法行駛的窘況,而且不只一次。結果這輛車在試跑時間期滿以後,業者就不願意繼續運用退還給廠商。到現在為止這般問題仍然是個謎團,所以也顯示萬一廠商提供的車輛出了問題要怎麼解決,也是電動公車能否順利推動的一大考驗。而且車輛實用性的問題先前在中南部各公車業者都碰過,也讓他們非常頭痛。
另外,臺北地區並非所有公車路線都是在平面道路行駛,另外還有山區路線,以大家最為熟悉的陽明山來說,目前居然都還沒拿電動公車來作壓力測試,萬一車輛在山區發生狀況,請問要駕駛和乘客要怎麼辦?
3.電動公車的安全:先前在桃園客運還有淡水客運都發生電動公車不明原因自燃意外,最後結果是車輛不僅全部燒毀,也讓消防弟兄面對這新型車輛產品相當頭大,因為與一般汽油、柴油車發生火災的處置方式不同,電動公車萬一起火燃燒,需要以相當大量的水勢才能控制、撲滅。以臺灣目前不僅缺電也有缺水的問題來說,萬一水資源不夠,電動公車發生火災,要怎麼讓災情減到最低?別的不說,去年夏天藝人林志穎駕駛電動車不甚衝撞橋墩後發生火警,整輛車也燒成廢鐵,讓電動車的安全性普遍遭到質疑。而且一輛車造價不斐,也會令業者不得不思索是否真的要因應政策大量汰換。
4.電動公車真的環保嗎?因為其車輛都有裝設鋰電池,功能就像我們目前所使用的遊戲機、照相機一樣。但問題是鋰電池本身也有毒素,剛才提到火災時也有可能散發大量毒氣,影響周遭以及消防人員的健康。當鋰電池用盡後,要如何回收存放也是一個大問題,畢竟車輛用的鋰電池體積都不小,總不能等到問題嚴重了才來因應廢棄鋰電池的問題吧。
雖然因應全球暖化日趨嚴重,車輛採用替代能源也是必然趨勢。但是電動車畢竟也是近年剛開始逐漸問世普及的產品,目前來說問題也不少,所以一昧地訂定時程要大家通通使用電動車做為代步工具,也實在是強人所難。以今天我們所討論的電動公車來說,在整體生產、運用技術更為成熟之際,實在不宜以時間表做出相當躁進的進度,逼業者更換問題仍多的產品。如果說是為了地球環保做為改進理由,其實還有一些能源策略可以更改,否則光是邊叫人家當白老鼠邊改變使用的能源來源,不考慮可能發生的後果,真的不是一個很好的政策。